杂志信息

 

刊名: 人民教育
People's Education
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
周期: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0448-9365
CN:11-1199/G4
邮发代号:2-5
复合影响因子:0.499
综合影响因子:0.231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人民教育
创刊时间:1950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7)

记者文萃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记者文萃 >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切实加强科学研究,深化未来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19-11-25 14:56:00

11月25-26日,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致辞中从“加强科学研究,深化未来教育探索”的角度谈了三点建议。

\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

第一,加强对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形态的深入研究。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5G通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系统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人、机、物贯通的三元融合的未来智能社会正在到来。从认知方式上看,未来智能社会的信息和数据规模将更加庞大,人机智能融合将充分实现。从生产方式上看,将实现以智能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厂将成为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和定制化的生产系统。从社会治理上看,未来的网络安全与数据伦理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不确定性在增加,需要开展实验性治理和适应性治理。从国际交往上看,世界正进入彼此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各国的联系将日益加深,资本、技术、信息、资源、人员等要素会更加频繁和快速地实现跨国流动。

所有这些变化,都将极大影响未来教育的性质、形态和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未来教育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许多探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而言还很不够系统、深入,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特征、形态和功能,对未来教育形态下教师角色与教学模式的变化,对未来教育形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推动这些重要变化需要的综合性条件特别是政策性条件,对怎样推进未来教育的模态与今天的教育模态有效对接等重要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许多讨论还停留在概念上,比较碎片化,还没有形成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分析框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这些问题需要高度跨学科、跨界、跨国家合作,也更需要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但是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大力加强。

第二,加强对当前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

教育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延迟性和滞后性,教育实践于当前,生效于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如何培养今天的学生,使他们十年、二十年后能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可以开创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今的教育还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也需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普遍偏重;教育质量在城乡、中东西、省际、县域、学校之间还尚存在明显差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关心。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科技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关注未来教育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今天的科技去变革和赋能当前的教育,从而提高各种教育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大力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师生负担。加强对当前教育突出问题的解决,可以在探索未来教育的过程中使今天的教育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反过来也会成为进一步推动对未来教育进行探索的重要动力。

第三,加强对科技与教育融合涉及到的伦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科学技术是解决当前教育突出问题,塑造未来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和教育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对教育的正向促进作用,我们既需要注意避免技术的异化和滥用,注意技术的伦理安全、信息安全,警惕和防止“技术颠覆教育”、“技术决定论”等观点,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权益,要始终坚持技术应用要彰显教书育人的价值,更好地维护师生的尊严,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们对这类相关重要问题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还很不够,对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缺乏及时的回应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会成为推进科技和教育融合的阻力和障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先锋力量大力协同,开展区域性的应用实验,探索出新的、可推广的科技教育融合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

未来不仅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更是需要我们去创造、去构建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推动跨界合作和国际合作,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切实深化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共创教育的美好未来、学生的美好未来、国家的美好未来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GES未来教育大会创立于2017年,以“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教育,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教育”为使命,志在服务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腾讯集团、全球硅谷投资公司(GSV)、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好未来教育集团共同主办,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提供学术合作支持。

上一篇:教育部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扎实推进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下一篇:李伟:建设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教育体系,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71141号-3
地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政编码:100082